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910|回复: 0

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概况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4-11 09:28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目前,术中化疗方法主要有肠腔化疗、腹腔化疗、门静脉灌注化疗.现分别介绍如下.
1、肠腔化疗
1.1肠腔化疗方法
  1960年Rousselot等提倡术中肠腔化疗,旨在减少癌细胞扩散,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.按Rousselot介绍,在剖腹探查术中决定作根治性切除时,在结肠癌远、近端距离瘤缘约8~10cm处,用布带环扎肠管.如为直肠癌,则先缝闭肛门,术中结扎乙状结肠中下段肠管,然后用5?FU30mg/kg,加入注射用水50ml,注入癌瘤所在大肠腔内,暂停手术30min,随后先结扎切断供应癌瘤肠段的动、静脉,再按常规手术步骤完成手术.术后第1、2天,静注5?FU10mg.kg-1.d-1.
1.2肠腔化疗的原理
  迄今,根治性切除术仍然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最主要手段.尽管近二、三十年来采用一系列改进措施(如扩大切除范围、不触摸隔离技术、第二次探查术等),但根治术后的生存率提高并不显著,仍有半数以上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.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于术前未能发现隐匿的转移灶,术中未能将瘤灶完全清除或手术操作导致癌细胞播散.在九十年代以前,术后全身化疗未能明显提高生存率,故此,不少人研究改变用药途径.Rousselot提出的术中肠腔化疗,其目的在于减少癌细胞扩散.术中结扎肠管并将抗癌药注入肠腔内可以阻止癌细胞脱落扩散,杀伤和消灭脱落的癌细胞,而且在血管结扎前,抗癌药亦可能被吸收到引流区域淋巴结及静脉,特别是门静脉和肝脏,最后进入全身循环,故可同时杀伤引流区域的癌细胞.术后第1、2天静脉注射抗癌药物是为了消
  灭全身循环的癌细胞.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曾对肠腔化疗机制进行探索,15例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,术中用5?FU肠腔化疗,在灌注前、注药后15min、30min分别取肠系膜静脉和周围静脉血,用微生物法测定血中5?FU浓度.结果表明灌注后15min和30min,15例肠系膜静脉血中5?FU浓度分别为(222±79)μg/ml和(110±26)μg/ml,而在周围静脉血除2例检测出极低的药物浓度(1.3μg/ml和1.4μg/ml)外,其余13例均未能测出5?FU.由此可见,肠腔灌注5?FU后,很快就被肠壁吸收,使局部静脉血内抗癌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,而周围静脉血中几乎测不出,这样就不必过多考虑全身毒性问题,而局部高浓度抗癌药可以杀死术中逸脱的癌细胞,并阻止其经血道转移[2].
1.3肠腔化疗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效果
  开始Rousselot使用氮芥注入肠腔,结果无效,因氮芥(HN2)是烷化剂类药物,在溶解后5min即失效.后来改用5?FU,Rousselot(1972年)对81例经结直肠癌根治术配合5?FU肠腔化疗,及术后第1、2天静注5?FU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,DukesC期病人5年生存率为65%,8年生存率为56%,远较一般报道高[3].1977年Grossi报道美国5个医院一项扩大的随机分配的临床试验结果,肠腔化疗使C期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[4].但Lawrence对156例可根治切除的结肠癌进行随机研究,试验组除采用Rousselot的方法外,还在术后30天开始口服5?FU,一年内服5疗程,结果表明,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.因此,认为5?FU辅助手术治疗无肯定效果,有待更进一步观察,建议用联合化疗或采用疗效更好的新药[5].
 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1972年开始采用Rousselot方法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.1981年回顾分析253例结直肠癌手术加或不加肠腔化疗的效果,结果表明结肠癌根治术并用肠腔化疗的5、8年生存率远较单纯手术组为高(P<0.05)[6]。为了进一步证实肠腔化疗的效果,我们对1982~1984年入院准备行根治手术的结、直肠癌进行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,结果表明DukesC期病人试验组(加肠腔化疗)5年生存率为61.8%,对照组(无肠腔化疗)仅27.3%,两者差异有显著性(P<0.05)[7]。另外,试验组肝转移比对照组少得多[7]。我们对此组病例一直随访观察,至1990年12月统计,试验组DukesC期病人8年生存率为28.5%,而对照组仅5.6%(P<0.05),而且肝转移率少得多(11.1%比21.6%)[8]。由此可见,肠腔化疗是提高结、直肠癌根治术疗效和减少肝转移的重要措施,值得推广应用。
1.4进一步提高肠腔化疗效果的措施
  迄今,消化道肿瘤化疗仍以5?FU为首选.但目前试用的新药如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或草酸铂(L?OHP)是否可与5?FU同时用于肠腔化疗,或者在肠腔化疗时,加用调节剂如醛氢叶酸,以增强5?FU的疗效,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.
2、腹腔化疗
    肿瘤浸润至浆膜时,癌细胞常会脱落至腹腔,或者手术时导致癌细胞脱落,或者肿瘤已播散在腹膜上形成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病灶,这时广泛淋巴清扫或扩大切除,都难以消除腹膜腔内残留的癌细胞,往往造成术后复发.为此,不少学者探索通过腹腔化疗的途径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.Archer曾证实腹腔内注入5?FU可有效地杀伤腹膜表面的微小病灶[9].韩晓燕等对5?FU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,结果表明大剂量腹腔给药能提高腹腔、门静脉及肝脏中药物浓度,且维持时间长[10].王娟等报道卡铂腹腔化疗不仅能提高腹腔及门静脉的药物浓度,而且还在腹膜组织和癌组织内有一定聚积性,对于杀灭腹腔亚临床病灶、改善临床分期、控制医源性转移、提高治愈率发挥重要作用[11].卿三华等报道高剂量大容积5?FU腹腔给药后240min内,腹腔液5?FU浓度是股静脉血中浓度的288倍;门静脉血中浓度是股静脉血中浓度的13.8倍;肝静脉血中浓度是股静脉的3.7倍;组织中肝浓度最高,胃和结肠次之,肺和肾最低[12].Hillan等的实验证明5?FU腹腔化疗不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[13].
  除了用抗癌药冲洗或留置腹腔内之外,Spratt等(1980年)根据癌瘤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对温度的不同耐受性、热化疗的协同效应以及腹腔解剖学特点,首先设计和应用了腹腔内温热灌注(introperitonc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,IPHP)化疗[14].
2.1IPHP化疗的方法
  一般是在全麻和心电监护下实施,根治性切除完毕,即时于腹腔内置3条硅胶管,其中1条作灌注,另2条作引流,通过灌注仪器不断灌注加温的液体维持腹腔内温度,将化疗药物(常用5?FU、MMC或DDP)溶入灌注液中,灌注时间60~90min,腹腔内温度维持在43℃左右,温度探针与测温仪连接,监测腹内液、进液及出液温度.
2.2IPHP化疗的原理
  腹腔内灌注液容量大,内含抗癌药浓度高,与癌细胞或微小癌灶接触面大、时间长,所以能有效地杀灭腹腔内的脱落癌细胞和微小癌灶.而且,由于小癌灶的血管尚未形成或初步形成,缺乏血管平滑肌和外膜,在高温时容易破裂,加上其微血管血流量少,仅为正常组织内血流量的2%~5%.在加热过程中,癌灶的散热比正常组织慢,故癌灶内的温度比正常组织高出10℃左右.实验发现,加温到40℃~43℃癌细胞就开始死亡,而正常组织的临界耐受温度为45.7℃~47℃.IPHP化疗是在根治性切除癌瘤后,结合热疗、化疗和热化疗的协同作用,消灭腹腔内残存微小癌灶或癌细胞.此外,腹腔内抗癌药物也被腹膜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,从而对门静脉内和肝脏内可能存在的癌细胞起到杀灭作用[15].
2.3IPHP化疗的效果
  关于IPHP化疗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报道较多,其术后3、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者为高[16~18].陈利生等报道一组120例中晚期大肠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,手术结合IPHP化疗68例,术后局部复发5例,肝转移4例,死亡9例[随访时间(34.3±6.8)月];而对照组(单纯手术)52例,局部复发8例,肝转移5例,死亡8例[随访时间(33.4±5.5)月].术中肉眼有腹膜广泛转移伴腹水的13例患者中,手术加IPHP化疗者8例,生存半年6例,生存1年4例,生存2年2例,而对照组5例无1例生存超过8个月.可见,IPHP化疗对防治腹腔转移复发有一定作用[19].
  诚然,IPHP化疗疗效肯定,特别是对胃肠癌侵犯浆膜和腹膜播散者有效,但需特别仪器进行灌注、测温和控温,同时需要延长手术时间,对浸润腹膜下较深的肿瘤,IPHP化疗后仍有腹膜复发.因此,推广此项疗法尚需进一步多中心项目试验.
3、门静脉灌注化疗
    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有20%~40%发生肝转移.在原发灶切除后,异时性肝转移发生率高达50%.尸检中,结直肠癌肝转移率高达60%~70%[20].可见,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,一旦发生肝转移,预后很差,中位生存期仅6~9个月[21].因此,预防肝转移是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疗效的关键.
  Morales等(1957年)建议结直肠癌手术时,经门静脉灌注细胞毒药物以防止肝转移,但未受到重视.七十年代英国医生Taylor(1979年)发表了他的随机研究结果:对照组(手术)在随访期(23个月)中死亡23例,肝转移13例,而试验组(手术+门静脉化疗)死亡仅7例,肝转移2例,两组有显著差异.由于取得了这样好的结果,门静脉灌注化疗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,若干协作中心正进行前瞻性研究.
3.1门静脉化疗的方法
  通常经脐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分支或胃网膜右静脉插管,即时注入抗癌药或将导管引至腹壁外,术后持续灌注抗癌药.最简单办法是经大网膜的大静脉注药,注完即结扎该静脉.常用药物是5?FU加或不加肝素或尿激酶.
3.2门静脉化疗的原理
  已有证据表明癌栓经肠系膜静脉进入门静脉,最后到肝脏,部分形成肝转移灶.早在1957年Dukes就发现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时有17%发生静脉扩散,Turnbull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时,有32%在肠系膜静脉找到癌细胞.他们指出,手术操作有可能将癌细胞推送到血循环,所以提出所谓“不接触隔离技术”(no?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).
  Almersj?等(1975年)报告门静脉持续灌注5?FU15mg.kg-1.(24h)-1,外周血血药浓度通常低于100ng/ml,而同样剂量作全身化疗(静注)则外周血血药浓度达到100~300ng/ml;当剂量加到30mg.kg-1.(24h)-1,外周血血药浓度小于200ng/ml,而静脉全身化疗则因造血系统毒性而不能实施.Berger等(1986年)报道门静脉灌注化疗毒性比全身化疗低得多.亦即,门静脉化疗可以达到门静脉、肝脏内血药浓度高水平,能够有效杀灭该区域的癌细胞防止肝转移,且全身毒性很低,这就是门静脉化疗的原理[21].
3.3门静脉化疗的效果
  Taylor(1985年)报道对照组127例,平均随访4年,有53例死于复发,肝转移22例,而手术加门静脉灌注5?FU7天(1g/d)的117例中,仅25例死于复发,肝转移5例,总生存率试验组有提高[22].瑞士癌症临床研究组(1995年)报告用同样方法,术后门静脉灌注5?FU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,复发率降低21%,死亡率降低26%[22].但是亦有不同意见,Beart等报道224例DukesB和DukesC期结直肠癌术后随机试验结果,全部病例随访1.5~9.5年(平均5.5年),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无显著差异[23].为了进一步证实术后门静脉灌注5?FU的临床价值,我国进行了一项大样本的临床
  随机试验,病例逾万,尚在随访统计中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医吧健康网 ( 湘ICP备05004075号 )

GMT+8, 2024-4-19 13:30 , Processed in 0.164038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18120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