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029|回复: 0

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血清胆红素增高症42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4-19 13:3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》 2004年11月第2卷第11期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作者:陶向东  2004-12-8 21:32:12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     



           <b>病毒性肝炎血清胆红素增高症</b>,属祖国医学“黄疸”范畴,多见于病毒性肝炎、肝炎肝硬化病程中,而且病程较长,临床较常见。10余年来,我科在治疗本病过程中,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,具体报告如下。

     

  <b>1 资料与方法</b>

   

  1.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(84例)均为我科1993~2003年住院患者,其中男54例,女30例,年龄最大50岁,最小16岁,平均38.5岁,黄疸时间最长 6个月,最短6天,血清胆红素最高676.5μmol/L,最低28.3μmol/L,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,其中急性肝炎35例,慢性肝炎28例,肝炎肝硬化21例。

   

  1.2 治疗方法 84例随机分为两组,治疗组42例,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。

   

  1.2.1 中药疗法 赤芍60g,生大黄20g,茵陈、虎杖、鸡骨草、金钱草、马鞭草各30g,枳壳、陈皮、桃仁、郁金各12g。上药以500ml水,浓煎至100ml,两煎混服,2次/d,1个月为1个疗程。

   

  1.2.2 西药治疗 静脉点滴门冬氨酸钾镁30ml,654-210mg加入100ml葡萄糖液静滴,维生素K 1 20mg静脉缓慢推注,有ALT增高者,加入甘利欣150mg静滴,低蛋白血症、腹水者,加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及利尿剂。





    <b> 2  结果</b>

  2.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:症状消失,肝功能正常。有效:症状明显好转,总胆红素下降50%以上。无效:症状未见明显好转,总胆红素未下降乃至持续上升。

   

  2.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-BiL、ALT、AST变化情况 见表1。

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-BiL、ALT、AST 变化情况 (略)

     

  注: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, ˇ P&lt;0.05

   

  2.3 结果 疗程结束后,对照组治愈18例(42.9%),显效19例(45.2%),无效5例(11.9%)。治疗组治愈28例(66.7%),显效13例(31.0%),无效1例(2.4%)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。

   

  <b>3 讨论



</b>  目前认为诸多因素可使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,如胆汁淤积因子引起胆汁排泄减少,毛细胆管绒毛消失及周围肝细胞肿胀,大泡形成,胆红素明显上升;各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均有内毒素血症(100%)。通过对肝脏实质细胞损害引起胆汁排泄障碍;血栓素B 2 及前列腺素增高,使胆管痉挛、损伤,黄疸加深;微循环障碍、血液粘滞度增高,血管紧张素Ⅱ增高,肝脏亚微结构使毛细胆管内胆汁流动不畅,毛细胆管堵塞,肝汁淤积等等。

   

  根据上述病因、病机、控制内毒素血症,消除胆汁淤积因子,改善肝脏循环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则,因而在西药治疗上使用门冬氨酸钾镁降低胆红素血症,保护肝细胞,VitK 1具有复苏功能低下的肝细胞,活化失去功能的细胞作用,同时具有降低转氨酶,利胆、退黄,改善微循环作用。654-2可扩张血管,改善微循环,增加肝脏血流量,还可降低血粘度,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,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,改善微循环流态 [1]  ,三药合用,使高胆红素血症得较好的改善。

   

  祖国医学也有“瘀黄”的病名,瘀就是瘀滞停留的意思,即《伤寒论》中所提出的“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,是指阳明胃及大肠有热又挟湿阻,外不能汗解,内不得通利,以致瘀热薰蒸日久而发黄疸,因而在中医立法上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、活血凉血为治。肝病前辈关幼波以为湿热郁阻血脉才出现黄疸,提出“治黄必治血,血行黄易却”的理论 [2]  ,因此,方中重用赤芍、生大黄、桃仁等活血凉血化瘀,利胆退黄 [3]。汪承柏教授重用赤芍凉血、活血治疗胆郁型肝炎,取得了显著退黄效果,生大黄通腑祛瘀作用,可促进胆汁分泌,加强胆汁排泄,对高胆红素血症有效率达92% [4],加以桃仁,增强活血化瘀、利胆之功。茵陈、虎杖、金钱草、马鞭草,清热解毒利湿退黄,不同程度降低Oddi括约肌张力,促使胆汁流量增加。枳壳、陈皮、郁金疏理肝气,健脾和胃祛湿。配合西药治疗,临床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性提高。

  参考文献

     

  1 戚心广.丹参,赤芍对实验性肝损伤,肝细胞保护作用.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1991,11(2):102.

   

  2 金振峰.急性肝内胆汁郁滞症诊治进展.临床肝胆病杂志,1990,6(1):8.

   

  3 汪承柏.中医药对重症淤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1998,8(1):33.

   

  4 王法治.小剂量654-2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深度黄疸型肝炎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1996,6(2):36.

     

  (收稿日期:2004-08-10)

  作者单位:430415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二医院

[<i>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-5-26 11:59 编辑 </i>]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作者:陶向东  2004-12-8 21:32:12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     



           <b>病毒性肝炎血清胆红素增高症</b>,属祖国医学“黄疸”范畴,多见于病毒性肝炎、肝炎肝硬化病程中,而且病程较长,临床较常见。10余年来,我科在治疗本病过程中,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,具体报告如下。

     

  <b>1 资料与方法</b>

   

  1.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(84例)均为我科1993~2003年住院患者,其中男54例,女30例,年龄最大50岁,最小16岁,平均38.5岁,黄疸时间最长 6个月,最短6天,血清胆红素最高676.5μmol/L,最低28.3μmol/L,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,其中急性肝炎35例,慢性肝炎28例,肝炎肝硬化21例。

   

  1.2 治疗方法 84例随机分为两组,治疗组42例,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。

   

  1.2.1 中药疗法 赤芍60g,生大黄20g,茵陈、虎杖、鸡骨草、金钱草、马鞭草各30g,枳壳、陈皮、桃仁、郁金各12g。上药以500ml水,浓煎至100ml,两煎混服,2次/d,1个月为1个疗程。

   

  1.2.2 西药治疗 静脉点滴门冬氨酸钾镁30ml,654-210mg加入100ml葡萄糖液静滴,维生素K 1 20mg静脉缓慢推注,有ALT增高者,加入甘利欣150mg静滴,低蛋白血症、腹水者,加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及利尿剂。





    <b> 2  结果</b>

  2.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:症状消失,肝功能正常。有效:症状明显好转,总胆红素下降50%以上。无效:症状未见明显好转,总胆红素未下降乃至持续上升。

   

  2.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-BiL、ALT、AST变化情况 见表1。

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-BiL、ALT、AST 变化情况 (略)

     

  注: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, ˇ P&lt;0.05

   

  2.3 结果 疗程结束后,对照组治愈18例(42.9%),显效19例(45.2%),无效5例(11.9%)。治疗组治愈28例(66.7%),显效13例(31.0%),无效1例(2.4%)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。

   

  <b>3 讨论



</b>  目前认为诸多因素可使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,如胆汁淤积因子引起胆汁排泄减少,毛细胆管绒毛消失及周围肝细胞肿胀,大泡形成,胆红素明显上升;各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均有内毒素血症(100%)。通过对肝脏实质细胞损害引起胆汁排泄障碍;血栓素B 2 及前列腺素增高,使胆管痉挛、损伤,黄疸加深;微循环障碍、血液粘滞度增高,血管紧张素Ⅱ增高,肝脏亚微结构使毛细胆管内胆汁流动不畅,毛细胆管堵塞,肝汁淤积等等。

   

  根据上述病因、病机、控制内毒素血症,消除胆汁淤积因子,改善肝脏循环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则,因而在西药治疗上使用门冬氨酸钾镁降低胆红素血症,保护肝细胞,VitK 1具有复苏功能低下的肝细胞,活化失去功能的细胞作用,同时具有降低转氨酶,利胆、退黄,改善微循环作用。654-2可扩张血管,改善微循环,增加肝脏血流量,还可降低血粘度,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,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,改善微循环流态 [1]  ,三药合用,使高胆红素血症得较好的改善。

   

  祖国医学也有“瘀黄”的病名,瘀就是瘀滞停留的意思,即《伤寒论》中所提出的“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,是指阳明胃及大肠有热又挟湿阻,外不能汗解,内不得通利,以致瘀热薰蒸日久而发黄疸,因而在中医立法上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、活血凉血为治。肝病前辈关幼波以为湿热郁阻血脉才出现黄疸,提出“治黄必治血,血行黄易却”的理论 [2]  ,因此,方中重用赤芍、生大黄、桃仁等活血凉血化瘀,利胆退黄 [3]。汪承柏教授重用赤芍凉血、活血治疗胆郁型肝炎,取得了显著退黄效果,生大黄通腑祛瘀作用,可促进胆汁分泌,加强胆汁排泄,对高胆红素血症有效率达92% [4],加以桃仁,增强活血化瘀、利胆之功。茵陈、虎杖、金钱草、马鞭草,清热解毒利湿退黄,不同程度降低Oddi括约肌张力,促使胆汁流量增加。枳壳、陈皮、郁金疏理肝气,健脾和胃祛湿。配合西药治疗,临床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性提高。

  参考文献

     

  1 戚心广.丹参,赤芍对实验性肝损伤,肝细胞保护作用.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1991,11(2):102.

   

  2 金振峰.急性肝内胆汁郁滞症诊治进展.临床肝胆病杂志,1990,6(1):8.

   

  3 汪承柏.中医药对重症淤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1998,8(1):33.

   

  4 王法治.小剂量654-2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深度黄疸型肝炎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1996,6(2):36.

     

  (收稿日期:2004-08-10)

  作者单位:430415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二医院

[<i>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-5-26 11:59 编辑 </i>]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医吧健康网 ( 湘ICP备05004075号 )

GMT+8, 2024-4-27 08:36 , Processed in 0.241741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18120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