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885|回复: 0

四肢厥逆辨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4-19 13:39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

【原文】337条

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厥的病机与临床表现

【讲析】

本条统一切厥证而言。所言之厥,均指手足逆冷,是一个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中的症状。按照中医病证命名的惯例,也可将主证作为证候称为厥证。致厥的原因很多,从病机而言可以概括为阴阳气不相顺接。阴阳气的含义可以是阳气与阴气,也可是表里之气。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,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煦,四肢失温则厥。阳气不能布达温煦四肢的原因,大抵可分为阳气不足与阳气被阻两大类。

【疑难点击】

《内经》吉厥,有两类三种。两类为肢厥与昏厥。而肢厥在《素问·厥论》则分为“阳气衰……,阴气独在,手足为之寒”的寒厥和“阴气虚,阳气独在,手足为之热”的热厥。张仲景为了使临床症状描述规范统一,给肢厥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,从此以后凡称四肢厥,就是指“手足逆冷”。

对本条的“阴阳气”,注家意见不一,主要有三种理解:一为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等认为是指阴气、阳气;有人认为阴阳气是指营气与卫气,也属于阴阳之气之大类。二为陈平伯等偏向于为表里之气,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,实际就是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。三为不详论阴阳之气,实则认为这是一种泛指。



二、厥逆辨治

(一)热厥

1.热厥的特点与治禁

【原文】335条

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厥者必发热,前热者后必厥,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热厥的特点与治禁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的特点

伤寒初期一二日至四五日即见厥冷,多为实证、热证。作为实证、热证多有其征兆,在厥冷中伴有热象。其表现在三个方面:

①厥先有热:一般说来由热致厥有一个发展过程,故在厥发生前有一个发热过程,还有一个热势渐增的过程,而后才可能转化而为厥,这就是“前热者后必厥”的含义,而不是说发热一定要成为厥。

②厥中有热:既然本质是热,常常有所表现,四肢虽厥,但胸腹灼热,可以看作是“厥者必发热”的含义。

③厥间有热:热为阳邪,阳主升散,一有便利,则即外行,故《阴证略例》说“阳厥,爪指有时而温”。热邪脉当有力,若热邪深伏,也可出现伏脉,这时更应仔细鉴别。热厥属阳厥,是因阳热太甚而致,故阳气郁伏越甚则厥逆就越重,即“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”之义。

2、热厥的产生机理

阳热致厥,原因大致有三:

①邪气壅遏,气机不畅,阳气不布

②热炽津伤,阳失运载

③热邪炽盛,与糟粕结为燥屎,或炼血成瘀,阻滞阳气运行。

这三者常互相交错为病,总在阳气郁伏。





3、热厥的治疗

热厥属里实证,以清泻为主,特别是兼有燥屎者更当攻下;切不可因其阳伏,而图用汗法宣透。汗法以驱除表邪为主,因表闭而阳郁,才可用汗法;热厥误汗,必更伤阴助热,即使能令厥冷解除,也必伤阴动血,出现口伤烂赤等证。





2.热厥轻证

【原文】339条

伤寒热少微厥,指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。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者,其后必便血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热厥轻证及其转归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轻证的表现及病机

伤寒热少微厥为热厥轻证,故仅见指头寒,范围小,程度轻。严格说本证重在阳郁,默默不欲食、烦躁都是阳郁所致。从后文“数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”提示当前还有小便黄赤,此证可视为有热,但并不重。

2、热厥轻证的转归

因为证属热厥轻证,故有自愈的可能。若假以时日,正确调养, 阳阴自和,气机运转,三焦通畅,小便清利,指头寒当自去,烦躁自解,食欲亦恢复正常。当然热厥轻证,也有转为热厥重证的可能,由指头寒变为厥,由不欲食发展为呕,由烦躁发展为胸胁烦满;热邪郁伏,还可波及血分,出现便血之类。





3.热厥重证

【原文】350条

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。

【提要】本条言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重证的表现及病机

伤寒脉滑,知非虚寒,而为里热。因滑为阳脉,动数流利,性质属阳而主热,此脉滑与厥冷同见,是为热厥。这里是热邪壅滞于里.阴阳气不相顺接,阳郁不达四末,故手足厥逆。“里有热”,概括了本病病机的关键。

2、热厥重证的治疗

滑脉还提示本证虽热邪壅滞,但并未与有形实邪结聚,治宜大清气分之热,方用白虎汤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逆,躯干发热,以腋下与腹股沟最为明显,伴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脉滑,舌红苔黄。

病机:郁热内伏,阳不外达。

治法:辛寒清热。方用白虎汤。





(二)寒厥

1.阳虚阴盛厥

【原文】

(353条)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(354条)大汗,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【提要】此二条论述寒厥证治

【词解】

①内拘急:腹内拘挛急迫。

【讲析】

1、353条为阳虚寒厥兼表证治

阳虚证见大汗出、腹内拘急、四肢疼、下利、手足厥冷恶寒。阳虚卫外不固,则大汗出,而大汗出又加重阳气阴津的损伤;阳气不足,阴津亏损,筋经失于温养,则内见腹内拘急,外见四肢疼痛;阳虚不能正常腐熟水谷,水谷杂下,故为下利,下利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、阴津;阳衰阴盛,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厥逆而恶寒。本证热不去,是表证不解。表里同病,阳虚为甚,自当先里后表,故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。

2、354条沦阳虚寒厥证治

大汗大下,均能伤阳。若大汗或大下利之同时见有四肢厥冷,是阳虚失温之明征,也是寒厥最基本的病理和表现,故以四逆汤扶阳治厥。

【疑难点击】

关于发热。柯韵伯认为是表未除;陈平伯则认为是虚阳外越。从353条原文看“热不去”是热持续存在,这种情况应是原有的热未解,故以作表未解为宜。正因为表未解,虽里有阳虚,也说明其人正气尚能抗邪,故仅投四逆汤,而未径投通脉四逆汤。



2.冷结膀胱关元厥

【原文】340条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冷结膀胱关元证

【词解】

①膀胱关元:指小腹部位。

【讲析】

1、冷结膀胱关元证的表现及治疗

病者手足厥冷,小腹满,按之痛,自述无结胸,说明其上焦无病,病在下焦,为沉寒内伏,凝结于小腹所致。本证之厥是沉寒痼冷所致,阳虚不甚,可视为寒厥之变。本证还可见喜温怕寒,小便清长,苔白脉迟等。《伤寒论》未出方治,可外用灸熨,内服药物。灸可选关元,药物可酌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。

2、小腹硬满的辨证

小腹满硬拒按可见于多种病证。结胸证可出现从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,本证没有结胸的表现,且小腹疼痛并不剧烈。太阳蓄水证,也可出现小腹瞒,但伴有小便不利。太阳蓄血,也可有小腹满硬,疼痛拒按,但一般不出现四肢厥冷,且有如狂发狂等热象和瘀血证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冷,小腹硬满而凉,恶寒脉沉紧或沉弦,舌苔白滑。

病机:沉寒痼冷凝结少腹。

治法:温散寒结。可选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。



(三)痰厥

【原文】355条

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痰厥的主证、病机及治疗

【词解】

①脉乍紧:乍,忽然,指脉忽然出现紧象。

②邪:此指痰邪。

【讲析】

1、痰厥的证候表现及病机

“病人”泛指患伤寒杂病之人。病人手足厥冷的同时,脉忽然变紧者,是由于“邪结在胸中”所致。紧脉不仅主寒主痛,亦主内伤饮食,《金匮·腹满寒疝积聚篇》即明确指出,“脉乍紧如转索无常者,有宿食也”。痰食之邪内阻,气血不畅,故脉乍紧。胸中即胸脘,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,不能充达四末,故手足厥冷;宿食停痰阻滞,胸阳被郁,浊阴不降,而见心下满而烦。邪结在胸中,故病人知饥,但因实邪壅滞则不能食。

2、痰厥的治疗

因其病在胸中,病位偏高,病势向上,故用瓜蒂散因势利导,涌吐胸中之实邪。即《内经》所谓“其高者,因而越之”。待实邪得除,阳气得通,则厥逆可愈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冷,剑突下满而烦闷,饥而不能食,脉时见紧象,舌苔白滑腻。

病机:痰食阻滞胸中,阳气不能外达。

治法:涌吐停痰宿食。方用瓜蒂散。

汤证辨析:166条为痰阻之大阳病类似证,为痰停胸中影响卫气运行,故出现类似表证的现象。本证同样为痰阻胸中,但主要影响胸中阳气的布散,故出现颗逆,共同点都是痰停胸中,故都用瓜蒂散吐之。

(四)水厥

【原文】356条

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。不而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水厥的证治

【词解】

①却:然后。

②不尔:不然

③渍:水浸。

【讲析】

1、本证的证候表现与病机

伤寒厥而心下悸,为水停心下胃脘所至。太阳病篇127条云:“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”,《金匮·痰饮咳嗽脉证并治》篇曰“水停心下,甚者则悸”,可见心下悸是水饮内停的主证之一。胃阳不足,不能化饮,水气凌心则悸;水饮内停,阳气被遏,不能通达四末,故手足厥冷。

2、本证的治疗

由于本证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,故宜先治水,水饮得去,阳气得通,厥逆可愈。若饮去厥仍不回,再议治厥。若不先治水,却治其厥,不仅悸与厥不得愈,水饮还可渗入肠中,续发下利。本条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本证总为水饮停于心下而致。辨证要点是肢厥而伴见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,脉弦,苔白腻或白滑等。

病机:阳虚饮停。

治法:温化水饮。方用茯苓甘草汤。



三、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

【原文】

(330条)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

(347条)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复厥者,不可下,此亡血,下之死。

(349条)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

【提要】此三条论述厥逆的治禁及寒厥灸法

【词解】

①虚家:身体素虚之人。

②腹濡:腹部按之柔软。

【讲析】

1、330条论以寒厥为代表的虚寒厥证不可用下法,而应当采用温阳扶正的方法

“诸”这里特指虚寒性厥证,因后文有“虚家亦然”相对参。对于“虚家”而言“下”可扩展为攻邪的泻法,意在一切泻法对于寒厥和虚证均当慎用。

2、347条论亡血之厥慎不可下

伤寒五六日,多为邪气内传之期,病人上无结胸,在下腹濡,说明不是有形病邪阻滞的实证。腹软、脉虚是体虚的明证。气血亏虚,阳气不足,或血虚不能运载阳气布达,四肢失于温煦则厥,气血不足,或因推动无力,或因肠道失润,可见大便难,对此也不宜用下法。

3、349条论脉促厥逆可用灸法

伤寒见脉促,当辨其寒热虚实。脉促有力,为阳盛主热;促而无力,为阳虚主寒。本条所述脉促与手足厥逆同见,多为阴盛阳虚之证。阳虚阴盛,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。洽宜温灸,以通阳散寒回厥。至于温灸何处,有医家主张灸太冲穴,亦有主张灸关元、气诲穴者,可酌情选之。亦可灸药并用,据脉证而适当选用回阳救逆之剂,如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等。


【原文】337条

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厥的病机与临床表现

【讲析】

本条统一切厥证而言。所言之厥,均指手足逆冷,是一个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中的症状。按照中医病证命名的惯例,也可将主证作为证候称为厥证。致厥的原因很多,从病机而言可以概括为阴阳气不相顺接。阴阳气的含义可以是阳气与阴气,也可是表里之气。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,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煦,四肢失温则厥。阳气不能布达温煦四肢的原因,大抵可分为阳气不足与阳气被阻两大类。

【疑难点击】

《内经》吉厥,有两类三种。两类为肢厥与昏厥。而肢厥在《素问·厥论》则分为“阳气衰……,阴气独在,手足为之寒”的寒厥和“阴气虚,阳气独在,手足为之热”的热厥。张仲景为了使临床症状描述规范统一,给肢厥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,从此以后凡称四肢厥,就是指“手足逆冷”。

对本条的“阴阳气”,注家意见不一,主要有三种理解:一为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等认为是指阴气、阳气;有人认为阴阳气是指营气与卫气,也属于阴阳之气之大类。二为陈平伯等偏向于为表里之气,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,实际就是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。三为不详论阴阳之气,实则认为这是一种泛指。



二、厥逆辨治

(一)热厥

1.热厥的特点与治禁

【原文】335条

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厥者必发热,前热者后必厥,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热厥的特点与治禁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的特点

伤寒初期一二日至四五日即见厥冷,多为实证、热证。作为实证、热证多有其征兆,在厥冷中伴有热象。其表现在三个方面:

①厥先有热:一般说来由热致厥有一个发展过程,故在厥发生前有一个发热过程,还有一个热势渐增的过程,而后才可能转化而为厥,这就是“前热者后必厥”的含义,而不是说发热一定要成为厥。

②厥中有热:既然本质是热,常常有所表现,四肢虽厥,但胸腹灼热,可以看作是“厥者必发热”的含义。

③厥间有热:热为阳邪,阳主升散,一有便利,则即外行,故《阴证略例》说“阳厥,爪指有时而温”。热邪脉当有力,若热邪深伏,也可出现伏脉,这时更应仔细鉴别。热厥属阳厥,是因阳热太甚而致,故阳气郁伏越甚则厥逆就越重,即“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”之义。

2、热厥的产生机理

阳热致厥,原因大致有三:

①邪气壅遏,气机不畅,阳气不布

②热炽津伤,阳失运载

③热邪炽盛,与糟粕结为燥屎,或炼血成瘀,阻滞阳气运行。

这三者常互相交错为病,总在阳气郁伏。





3、热厥的治疗

热厥属里实证,以清泻为主,特别是兼有燥屎者更当攻下;切不可因其阳伏,而图用汗法宣透。汗法以驱除表邪为主,因表闭而阳郁,才可用汗法;热厥误汗,必更伤阴助热,即使能令厥冷解除,也必伤阴动血,出现口伤烂赤等证。





2.热厥轻证

【原文】339条

伤寒热少微厥,指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。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者,其后必便血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热厥轻证及其转归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轻证的表现及病机

伤寒热少微厥为热厥轻证,故仅见指头寒,范围小,程度轻。严格说本证重在阳郁,默默不欲食、烦躁都是阳郁所致。从后文“数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”提示当前还有小便黄赤,此证可视为有热,但并不重。

2、热厥轻证的转归

因为证属热厥轻证,故有自愈的可能。若假以时日,正确调养, 阳阴自和,气机运转,三焦通畅,小便清利,指头寒当自去,烦躁自解,食欲亦恢复正常。当然热厥轻证,也有转为热厥重证的可能,由指头寒变为厥,由不欲食发展为呕,由烦躁发展为胸胁烦满;热邪郁伏,还可波及血分,出现便血之类。





3.热厥重证

【原文】350条

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。

【提要】本条言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

【讲析】

1、热厥重证的表现及病机

伤寒脉滑,知非虚寒,而为里热。因滑为阳脉,动数流利,性质属阳而主热,此脉滑与厥冷同见,是为热厥。这里是热邪壅滞于里.阴阳气不相顺接,阳郁不达四末,故手足厥逆。“里有热”,概括了本病病机的关键。

2、热厥重证的治疗

滑脉还提示本证虽热邪壅滞,但并未与有形实邪结聚,治宜大清气分之热,方用白虎汤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逆,躯干发热,以腋下与腹股沟最为明显,伴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脉滑,舌红苔黄。

病机:郁热内伏,阳不外达。

治法:辛寒清热。方用白虎汤。





(二)寒厥

1.阳虚阴盛厥

【原文】

(353条)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(354条)大汗,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【提要】此二条论述寒厥证治

【词解】

①内拘急:腹内拘挛急迫。

【讲析】

1、353条为阳虚寒厥兼表证治

阳虚证见大汗出、腹内拘急、四肢疼、下利、手足厥冷恶寒。阳虚卫外不固,则大汗出,而大汗出又加重阳气阴津的损伤;阳气不足,阴津亏损,筋经失于温养,则内见腹内拘急,外见四肢疼痛;阳虚不能正常腐熟水谷,水谷杂下,故为下利,下利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、阴津;阳衰阴盛,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厥逆而恶寒。本证热不去,是表证不解。表里同病,阳虚为甚,自当先里后表,故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。

2、354条沦阳虚寒厥证治

大汗大下,均能伤阳。若大汗或大下利之同时见有四肢厥冷,是阳虚失温之明征,也是寒厥最基本的病理和表现,故以四逆汤扶阳治厥。

【疑难点击】

关于发热。柯韵伯认为是表未除;陈平伯则认为是虚阳外越。从353条原文看“热不去”是热持续存在,这种情况应是原有的热未解,故以作表未解为宜。正因为表未解,虽里有阳虚,也说明其人正气尚能抗邪,故仅投四逆汤,而未径投通脉四逆汤。



2.冷结膀胱关元厥

【原文】340条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冷结膀胱关元证

【词解】

①膀胱关元:指小腹部位。

【讲析】

1、冷结膀胱关元证的表现及治疗

病者手足厥冷,小腹满,按之痛,自述无结胸,说明其上焦无病,病在下焦,为沉寒内伏,凝结于小腹所致。本证之厥是沉寒痼冷所致,阳虚不甚,可视为寒厥之变。本证还可见喜温怕寒,小便清长,苔白脉迟等。《伤寒论》未出方治,可外用灸熨,内服药物。灸可选关元,药物可酌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。

2、小腹硬满的辨证

小腹满硬拒按可见于多种病证。结胸证可出现从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,本证没有结胸的表现,且小腹疼痛并不剧烈。太阳蓄水证,也可出现小腹瞒,但伴有小便不利。太阳蓄血,也可有小腹满硬,疼痛拒按,但一般不出现四肢厥冷,且有如狂发狂等热象和瘀血证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冷,小腹硬满而凉,恶寒脉沉紧或沉弦,舌苔白滑。

病机:沉寒痼冷凝结少腹。

治法:温散寒结。可选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。



(三)痰厥

【原文】355条

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痰厥的主证、病机及治疗

【词解】

①脉乍紧:乍,忽然,指脉忽然出现紧象。

②邪:此指痰邪。

【讲析】

1、痰厥的证候表现及病机

“病人”泛指患伤寒杂病之人。病人手足厥冷的同时,脉忽然变紧者,是由于“邪结在胸中”所致。紧脉不仅主寒主痛,亦主内伤饮食,《金匮·腹满寒疝积聚篇》即明确指出,“脉乍紧如转索无常者,有宿食也”。痰食之邪内阻,气血不畅,故脉乍紧。胸中即胸脘,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,不能充达四末,故手足厥冷;宿食停痰阻滞,胸阳被郁,浊阴不降,而见心下满而烦。邪结在胸中,故病人知饥,但因实邪壅滞则不能食。

2、痰厥的治疗

因其病在胸中,病位偏高,病势向上,故用瓜蒂散因势利导,涌吐胸中之实邪。即《内经》所谓“其高者,因而越之”。待实邪得除,阳气得通,则厥逆可愈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四肢厥冷,剑突下满而烦闷,饥而不能食,脉时见紧象,舌苔白滑腻。

病机:痰食阻滞胸中,阳气不能外达。

治法:涌吐停痰宿食。方用瓜蒂散。

汤证辨析:166条为痰阻之大阳病类似证,为痰停胸中影响卫气运行,故出现类似表证的现象。本证同样为痰阻胸中,但主要影响胸中阳气的布散,故出现颗逆,共同点都是痰停胸中,故都用瓜蒂散吐之。

(四)水厥

【原文】356条

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。不而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

【提要】本条论水厥的证治

【词解】

①却:然后。

②不尔:不然

③渍:水浸。

【讲析】

1、本证的证候表现与病机

伤寒厥而心下悸,为水停心下胃脘所至。太阳病篇127条云:“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”,《金匮·痰饮咳嗽脉证并治》篇曰“水停心下,甚者则悸”,可见心下悸是水饮内停的主证之一。胃阳不足,不能化饮,水气凌心则悸;水饮内停,阳气被遏,不能通达四末,故手足厥冷。

2、本证的治疗

由于本证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,故宜先治水,水饮得去,阳气得通,厥逆可愈。若饮去厥仍不回,再议治厥。若不先治水,却治其厥,不仅悸与厥不得愈,水饮还可渗入肠中,续发下利。本条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。

【辨证提要】

辨证要点:本证总为水饮停于心下而致。辨证要点是肢厥而伴见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,脉弦,苔白腻或白滑等。

病机:阳虚饮停。

治法:温化水饮。方用茯苓甘草汤。



三、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

【原文】

(330条)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

(347条)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复厥者,不可下,此亡血,下之死。

(349条)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

【提要】此三条论述厥逆的治禁及寒厥灸法

【词解】

①虚家:身体素虚之人。

②腹濡:腹部按之柔软。

【讲析】

1、330条论以寒厥为代表的虚寒厥证不可用下法,而应当采用温阳扶正的方法

“诸”这里特指虚寒性厥证,因后文有“虚家亦然”相对参。对于“虚家”而言“下”可扩展为攻邪的泻法,意在一切泻法对于寒厥和虚证均当慎用。

2、347条论亡血之厥慎不可下

伤寒五六日,多为邪气内传之期,病人上无结胸,在下腹濡,说明不是有形病邪阻滞的实证。腹软、脉虚是体虚的明证。气血亏虚,阳气不足,或血虚不能运载阳气布达,四肢失于温煦则厥,气血不足,或因推动无力,或因肠道失润,可见大便难,对此也不宜用下法。

3、349条论脉促厥逆可用灸法

伤寒见脉促,当辨其寒热虚实。脉促有力,为阳盛主热;促而无力,为阳虚主寒。本条所述脉促与手足厥逆同见,多为阴盛阳虚之证。阳虚阴盛,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。洽宜温灸,以通阳散寒回厥。至于温灸何处,有医家主张灸太冲穴,亦有主张灸关元、气诲穴者,可酌情选之。亦可灸药并用,据脉证而适当选用回阳救逆之剂,如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等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医吧健康网 ( 湘ICP备05004075号 )

GMT+8, 2024-3-29 22:34 , Processed in 0.159961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18120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