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528|回复: 1

岐 伯三首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4-19 13:29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(一)  黄帝悠悠发百问,歧伯娓娓对千言。

  阴阳本是先哲论,藏象犹为整体观。

  经脉纵横通血气,五行生克看人寰。②

  岐黄万代皆宗此,素问绘出一片天。③

  注释:①  岐伯: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,《黄帝内经》一书便是以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的。② 阴阳、藏象、经脉、血气、五行均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容。③ 岐黄:亦是中医的代名词,如:岐黄之术,岐黄之学,岐黄之道。④ 素问:即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。



  (二)

  日升日落最辉煌,月满月缺多秀光。

  大海滔滔山俊伟,星辰灿灿夜苍茫。

  狂风电闪连天雨,暴雪冰封遍地荒。

  若问苍生康与健,天人一体论端详。①

  注释:① 天人一体:是中医主要学术特点整体观的一部分,从大自然的变化中,来看待人体的变化。



  (三)

  黄帝岐伯谈治病,无疾而治更精深。①

  华佗偏授五禽戏,扁鹊敢言君主昏。②

  医圣能推落眉死,药王深信补食尊。③

  如能未病先防治,胜过病发才救人。



  注释:① 《黄帝内经》治未病的思想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”② 五禽戏:传说是华佗所创,能防病健身。扁鹊:名医,《史记》记载他到齐国望齐侯之色,以定生死。③ 医圣:指张仲景,曾预料病人脱眉而死。药王:指孙思邈,提倡食物疗法,防止疾病。

  


  阴阳本是先哲论,藏象犹为整体观。

  经脉纵横通血气,五行生克看人寰。②

  岐黄万代皆宗此,素问绘出一片天。③

  注释:①  岐伯: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,《黄帝内经》一书便是以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的。② 阴阳、藏象、经脉、血气、五行均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容。③ 岐黄:亦是中医的代名词,如:岐黄之术,岐黄之学,岐黄之道。④ 素问:即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。



  (二)

  日升日落最辉煌,月满月缺多秀光。

  大海滔滔山俊伟,星辰灿灿夜苍茫。

  狂风电闪连天雨,暴雪冰封遍地荒。

  若问苍生康与健,天人一体论端详。①

  注释:① 天人一体:是中医主要学术特点整体观的一部分,从大自然的变化中,来看待人体的变化。



  (三)

  黄帝岐伯谈治病,无疾而治更精深。①

  华佗偏授五禽戏,扁鹊敢言君主昏。②

  医圣能推落眉死,药王深信补食尊。③

  如能未病先防治,胜过病发才救人。



  注释:① 《黄帝内经》治未病的思想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”② 五禽戏:传说是华佗所创,能防病健身。扁鹊:名医,《史记》记载他到齐国望齐侯之色,以定生死。③ 医圣:指张仲景,曾预料病人脱眉而死。药王:指孙思邈,提倡食物疗法,防止疾病。

  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4-19 13:29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岐伯: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。《帝王世纪》:“(黄帝)又使岐伯尝味百草。典医疗疾,今经方、本草、之书咸出焉”。宋代医学校勘学家,林亿等在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·表》中强调:“求民之瘼。恤民之隐者,上主之深仁,在昔黄帝之御极也。……乃与岐伯上穷天纪,下极地理、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更相问难,垂法以福万世,於是雷公之伦,授业传之,而《内经》作矣”视今传《素问》基本上乃黄帝问,岐伯答,以阐述医学理论,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。中国医学素称“岐黄”,或谓“岐黄之术”,岐伯当属首要地位。

    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,回答问题,他就是岐伯。岐伯,相传亦为黄帝之臣,又是黄帝的太医,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,典主医病。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。《黄帝内经》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。相传岐伯曾乘由12白鹿拉的绛云车,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,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,十分浪漫



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,由于是传说,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。一般认为,岐伯家居岐山(今陕西省岐山)一带。而新近有资料表明,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。如清·乾隆年间《庆阳县志·人物》记载:“岐伯,北地人,生而精明,精医术脉理,黄帝以师事之,著《内经》行于世,为医书之祖。”岐伯从小善于思考,有远大的志向,喜欢观察日月星辰、风土寒暑、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。还懂音乐,会做乐器,测量日影,多才多艺,才智过人。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,便立志学医,四处寻访良师益友,精于医术脉理,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。黄帝为疗救民疾,尊他为老师,一起研讨医学问题。《黄帝内经》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。所以,记载“岐伯”的最早的文献是《黄帝内经》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,专门修建了岐伯庙。如《庆阳县志·坛庙》载:“岐伯庙,在县城南。”据《辞海》说:北地,郡名,战国秦置。泊所在义渠,西汉移治马岭(今甘肃庆阳西北)。



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,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。张志聪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卷一:“天师,尊称岐伯也。天者,谓能修其天真。师乃先知先觉者也,言道者上帝之所贵,师所以传道而设教,故称伯曰天师。”



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,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:1.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《黄帝岐伯按摩》十卷;2.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《岐伯经》十卷;3.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《岐伯灸经》一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则载为《黄帝问岐伯灸经》);4.《宋史·艺文志》载《岐伯针经》一卷;5.《通志·艺文略》载《黄帝岐伯针论》二卷;6.《通志·艺文略》载《岐伯精藏论》一卷;7.《崇文总目》载《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》一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则载为《岐伯论针灸要诀》);8.《竹堂书目》载《岐伯五藏论》。



以上诸书皆已佚,仅存书目,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,内容主要是针灸,另外有按摩、藏象等,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,因为古代“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,故为道者,必托之于神农、黄帝而后能入说”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。如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,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,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。



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,相传为医家之祖。中医学奠基之作《黄帝内经》的主要内容以黄帝、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,因而后世用即以“岐黄”代称《内经》。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、中医学,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、中医学的代称。同时,由“岐黄”组合的新词,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。如“岐黄之术”、“岐黄之道”指中医学术或医术、中医理论;“岐黄家”指中医生、中医学家;“岐黄书”指中医书;“岐黄业”指中医行业等等。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,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,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。


    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,回答问题,他就是岐伯。岐伯,相传亦为黄帝之臣,又是黄帝的太医,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,典主医病。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。《黄帝内经》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。相传岐伯曾乘由12白鹿拉的绛云车,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,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,十分浪漫



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,由于是传说,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。一般认为,岐伯家居岐山(今陕西省岐山)一带。而新近有资料表明,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。如清·乾隆年间《庆阳县志·人物》记载:“岐伯,北地人,生而精明,精医术脉理,黄帝以师事之,著《内经》行于世,为医书之祖。”岐伯从小善于思考,有远大的志向,喜欢观察日月星辰、风土寒暑、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。还懂音乐,会做乐器,测量日影,多才多艺,才智过人。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,便立志学医,四处寻访良师益友,精于医术脉理,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。黄帝为疗救民疾,尊他为老师,一起研讨医学问题。《黄帝内经》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。所以,记载“岐伯”的最早的文献是《黄帝内经》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,专门修建了岐伯庙。如《庆阳县志·坛庙》载:“岐伯庙,在县城南。”据《辞海》说:北地,郡名,战国秦置。泊所在义渠,西汉移治马岭(今甘肃庆阳西北)。



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,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。张志聪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卷一:“天师,尊称岐伯也。天者,谓能修其天真。师乃先知先觉者也,言道者上帝之所贵,师所以传道而设教,故称伯曰天师。”



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,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:1.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《黄帝岐伯按摩》十卷;2.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《岐伯经》十卷;3.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《岐伯灸经》一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则载为《黄帝问岐伯灸经》);4.《宋史·艺文志》载《岐伯针经》一卷;5.《通志·艺文略》载《黄帝岐伯针论》二卷;6.《通志·艺文略》载《岐伯精藏论》一卷;7.《崇文总目》载《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》一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则载为《岐伯论针灸要诀》);8.《竹堂书目》载《岐伯五藏论》。



以上诸书皆已佚,仅存书目,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,内容主要是针灸,另外有按摩、藏象等,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,因为古代“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,故为道者,必托之于神农、黄帝而后能入说”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。如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,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,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。



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,相传为医家之祖。中医学奠基之作《黄帝内经》的主要内容以黄帝、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,因而后世用即以“岐黄”代称《内经》。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、中医学,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、中医学的代称。同时,由“岐黄”组合的新词,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。如“岐黄之术”、“岐黄之道”指中医学术或医术、中医理论;“岐黄家”指中医生、中医学家;“岐黄书”指中医书;“岐黄业”指中医行业等等。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,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,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医吧健康网 ( 湘ICP备05004075号 )

GMT+8, 2024-3-19 13:42 , Processed in 0.155618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18120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